2020年1月12日,这一天对中国体育来说值得铭记。
一觉醒来,男排、国奥相继在争夺东京奥运会参赛资格的比赛中输给对手,双双告别东京。
再加上男篮世界杯上无缘直接晋级、附加赛出现机会渺茫的中国男篮,中国男子三大球36年来首次集体缺席奥运赛场几成定局。
缓缓打出一个问号,几乎是每一个闻讯者的状态;默默留下一串省略号,更成了很多球迷对如此消息习以为常的心态。
三大球的集体落寞,不禁让人再次审视我们体育的职业化发展问题。
职业化的问题藏不住了
时光倒流回40年前,那时候竞技体育还是国家的事情,运动员拿的就是工资和津贴,在那个体育和钱没有太大关系的年代,体育留给我们更多的是鼓舞和感动。
1994年,我们终于下定决心要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职业化足球联赛。那一年元旦过后,25岁的范志毅拿到了他成为“职业球员”后的第一笔月薪——2500元人民币。对当时月薪二三百的普通人来说,这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到了2019年,中国足协发布“限薪令”,规定国内球员在2019年11月20日之后签订的合同为新合同,税前顶薪不超过1000万人民币,表明足协对球员的高薪已经“受不了了”。
从过去收入接近普通人的十倍,到现在不知道是普通人收入的多少倍,足球职业化带给球员的是盆满钵满,但带给球迷的则更多是内心的“支离破碎”。
没太多钱的时候,我们的足球水平尚且还能“驰骋亚洲”,进一次世界杯,为什么到了有钱的时候,职业化道路走了这么久,反而一胜难求?
成绩虽然不是竞技体育的唯一,但却是观察职业化水平发展最直观的KPI。这次男子三大球集体“爽约”奥运会并不是偶然的,是多年来中国体育职业化固有问题的一次集中显现。
职业化不是简单模仿与过度商业化
在体育职业化的发展历程中,欧美国家和地区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比如,美国的职业联赛发展比较成功,“四大联赛”在世界范围都具有强大影响力,职业体育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远远超出体育范畴。
对于大球运动来讲,不排除有高烈度、强对抗的客观要求,但这些“先天因素论”在日韩球员绽放于欧洲足坛五大联赛的事实面前更像是一个借口,让独自在西班牙“漂泊”的武磊更显悲情。
回顾这么多年体育类职业化联赛走过的路,多多少少都会看到欧美成熟联赛的影子。学习先进固然必要,但体育职业化道路并不是复制、粘贴就能拷贝成功的,形似而神不备,只在皮毛、包装上下功夫注定不能成功,不顾差异进行模仿也走不出自己的职业化之路。
事实上,我们的一些联赛在形式上已经和成熟的联赛差不多了,常规赛、季后赛该有的都有了,最佳射手、MVP等该颁发的奖项都颁发了,但却忽视了这些成熟的职业联赛背后的先进理念、配套模式、社会互动、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更为重要因素的良性循环。
足球直播
此外,一些人对职业化联赛的认识还过于简单,把职业化等同于商业化,以为“投资到位了、球员有钱了、市场火爆了、广告投放了”就是职业化。
结果却是商业化取代了职业化,一切向钱看,一切为利跑,造成职业化被浮躁、乱象绊住手脚,监管、道德出现失位,假球、黑哨、腐败等丑闻屡见不鲜,如此职业化未能很好地促进竞技水平的提升。
必须迈过的坎儿
更进一步,走职业化之前,我们走的是举国体制,这样虽然可以在奥运赛场摘金夺银,一时风光,可所夺金牌基本都是普及化程度不够高的“小众项目”。
然而,建设体育强国并不能仅仅靠在“小众项目”上收割金牌作为支撑,还必须在三大球等具有普及性、世界性的竞技项目上占有一席之地。发展这样的项目只有靠竞争,除了发展职业化之路我们别无选择。
在足球职业化试点后,篮球、排球联赛也纷纷拉开帷幕。联赛由俱乐部组成,而当时的俱乐部多数由体工队脱胎而来,并不是真正的职业化俱乐部,这样“先天不足”的俱乐部不仅要服务于市场,也要听命于行政,甚至要为奥运和全运战略牺牲。即使在联赛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背景下,也让职业化联赛显得并不那么职业。
还有些人一说到体育就认为是竞技体育,一提竞技体育就简单等同于奥运会,将竞技体育水平优劣和奥运金牌挂钩,认为奥运就是一切,联赛服务于奥运练兵。简单思维和金牌崇拜并不能让中国体育真正强起来,反而让中国体育职业化越来越缺乏国际视野。
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体育职业化的目的是什么,职业化联赛应该由市场主导还是行政主导”这个职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一直得不到答欧洲杯直播比赛在线观看案。发展的目标、方向不清晰,体育职业化改革出现反复也是常有的事。
改革必然有阵痛,可一旦某些项目出现成绩倒退,之前所做的改革就会受到限制,从而回到市场靠边站,行政指挥“追金夺银”的老路上,职业化的深层次改革无法顺利推进,这也是横在中国体育职业化道路上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儿。
其实,职业化多年来,我们还是收获了像姚明、李娜这样的世界级运动员,但我们更应该思考他们出成绩的“黄金期”是怎么来的?如果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中国体育职业化道路上的波折以后也不会少。